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冰丝带”将成为当今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

2019-05-10 17: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冰丝带”将成为当今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访国家速滑馆设计总负责人郑方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题:“冰丝带”将成为当今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访国家速滑馆设计总负责人郑方

  新华社记者肖世尧 姬烨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迎来倒计时1000天之际,这样特定日期带来的紧张感,对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总负责人、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郑方而言并不陌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时,他就承担了主持设计国家游泳中心、国家网球中心等5座奥运场馆的重任。

 

  郑方说自己何其有幸,作为一名建筑师,能够在北京服务两届奥运会。从首个一千天时略显忐忑的期待,到如今充满自信的憧憬;从把“柔软的水”实现为“水立方”,到把“坚硬的冰”设计成“冰丝带”。郑方表示,他和北京建院的同事们会尽最大努力,在1000天后,将一个极具科技含量、可持续运营的国家速滑馆交给冬奥、交给北京。

  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设计

  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从项目最开始,郑方就全身心地投入这座地标性场馆的概念创作中。

  据郑方介绍,“冰丝带”的设计理念来自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水立方是把柔软的水设计成坚硬的方块,冰丝带则是把坚硬的冰设计成柔软的丝带。其中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层思考和刚柔并济的智慧。22条飘逸的丝带,像是速滑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冰上画痕成丝带,象征速度和激情,又代表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

  为实现美好的设计理念,北京建院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团队不断地优化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科技含量、经济可行的工程方案。为实现马鞍形双曲面屋顶设计,设计团队采用了难度极高的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承载“冰丝带”概念的“曲面幕墙”,集成了小半径弯曲、钢化、夹层、镀膜和印刷等复杂工艺,挑战 “现有幕墙体系和玻璃的工艺极限”。

  为践行绿色节能和智慧场馆的目标,郑方表示,在满足赛时、赛后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国家速滑馆的平面轮廓和空间体积都被控制在了最紧凑的程度,以节省空调制冷、制冰、除湿费用。“国家速滑馆将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制冰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回收最高达到80%,循环利用于场馆采暖、运动员淋浴、融冰、除湿等。相当于每年节省约180万度电。”

  数字冰场技术则能够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提供实时数据。观众和场馆的客户群可以使用室内外一体化的导航服务,便捷地到达自己的座位和工作区。冰面和比赛大厅装备的传感器还能够实时感知冰的温度、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通过设备自动化进行调节。

  “超大跨度的索网计算分析和找形、曲面幕墙几何优化和工艺设计、先进的制冰工艺、大空间室内环境和节能、智慧场馆设计,在同一个场馆中集成这么多先进技术,使国家速滑馆成为当今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郑方表示。

  可持续发展的赛后利用

  “场馆为比赛服务是非常短暂的过程。所以我们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就考虑到它在冬奥会之后如何持续运行。”郑方介绍说,考虑赛后的可持续利用,国家速滑馆采用了独创的全冰面设计,在赛后实现所有冰上项目的全覆盖。

  “对于公众滑冰来说,全冰面可以同时容纳更多人、不同项目的训练和娱乐。‘冰丝带’有大概12000平方米的冰面,将在赛后提供冬奥标准、全天候的室内冰场,同时容纳超过2000人在里面滑冰。”郑方说。

  “全冰面还为赛后的冰上演出、多功能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做体育比赛、演唱会、各种各样的表演,为这些活动提供充满想象力的舞台。”

  为在赛后实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在内所有冰上项目的全覆盖,国家速滑馆的场地按功能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可独立控制。借鉴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制冰师的经验,为每一项目提出了恰当的冰面控制目标。通过调节制冷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国家速滑馆能够精确地满足不同项目的需要。

  对郑方而言,国家速滑馆的设计建造,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现在国家速滑馆的场地,是2008年奥运会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所在地,这些场馆当年也是他主持设计的。

  “通常建筑的寿命都会比建筑师职业生涯更长。在同一个场地做两次设计,非常难得。两次设计,我有幸以微薄之力服务奥运,北京也变成了越来越美好的家园。”郑方感慨说。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