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追光的中国运动员经纪人(2)
想和运动员建立信任,他的家庭是剥离不开的部分。“经纪人需要帮运动员解决比赛以外你能帮他解决的所有问题,包括照顾他的家人。”足球经纪人徐竞觉得,把运动员当成朋友,很多工作自然而然就完成了,“你的付出,对方也能感受到。”
当年从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甜心先生》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体育经纪人杰修·马奎尔为徐竞构建了自己的职业画像,尽管,现实很快让他明白,他和马奎尔之间不仅隔着电影屏幕,还隔着中美体育产业环境的横沟纵壑,但他所能践行的还有影片中“双方像朋友一样的合作关系”。
徐竞的工作是让更多中国年轻球员有机会赴海外踢球。从签下球员的一刻起,联赛选择、语言培训、衣食住行、文化融入都成了他的日常,“需要根据球员的身体状况和技术特点选择适合他的联赛和俱乐部,看他的位置,哪些俱乐部有空缺、上场机会大。”通常,一边要和俱乐部谈判,一边还要为小球员寻找落脚处,“要么是当地的家庭,要么找到房子后,要全程陪同,帮他把超市、洗衣房、理发店等全弄清楚,一切步入正轨才能离开。”
“很多人都在加班加点,但我们是7天24小时。”要对接欧洲俱乐部,通常两个窗口引援计划的部署都在晚上沟通,下班后,家长开始询问孩子的情况,他们通常不敢直接打给孩子,怕勾起思乡的情绪,只能从我们这儿了解情况。再晚一些,需要和在欧洲的球员沟通,或者和同行、球员了解需要出售的外援,等等。
徐铤也曾有过一个月连轴转、没有调休的经历,时刻处于爆发的情绪只能靠运动消解,但这份工作中偶尔的温暖时刻,也会让他捱过情绪的临界点。徐铤记得,一次在工作已经把他压到喘不过气时,又面临租房出现小纠纷,孙杨不知从哪儿知道了他的情况,主动问候并象征性地发了个红包,“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真的是朋友。”
一本靠情怀去学的“无字天书”
尽管,上世纪80年代体育经纪人已在中国兴起,但经纪人和运动员能“光明正大”地建立合作关系,在10多年前还并非易事。2006年4月,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中国第六批14个新职业中,体育经纪人有了一席之地,但在现实土壤中,话语权依然是这个新职业的奢侈品。
在中国体育经纪人发展的30多年历程里,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改革是不可忽视的转折点,而足球也成了当前运动员经纪业务最与国际接轨的项目——除足球、篮球等职业化开展较早的项目外,国内经纪人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体制内运动员,几乎很少有人存在转会需求,而剥离国际体育经纪领域的关键业务后,经纪人的主要任务便是帮运动员争取商务、综艺资源,寻找机会提升咖位的可能性。甚至在CBA这样的职业联赛中,也依然存在“市场”和“体制”之间的博弈,球员想转会也需经重重关卡,这让一些初涉篮球的经纪人同样无法开展核心业务。
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淑红看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样是关键时刻,“让更多人看到了体育的市场效应,思考的人多了,对体育经纪人也有了更多认识。”在这种背景下,各项目中心攥住运动员衣角的手也在慢慢松动,更多运动员发现了自己“走到台前”的需要。但此时,“经纪人有没有搞清楚应该以什么方式去挖掘运动员的商业价值?”
在徐竞看来,让从小在住、学、训“三集中”体制内成长起来的运动员走向台前成为体育明星,最难的是帮他们呈现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徐竞发现,专访往往让运动员“比较怵”,“他们习惯了三言两语谈谈备战、点评比赛的采访模式,一旦触及生活‘跨了界’,就丧失了表达的勇气。”镁光灯一照,幽默的人竟变得木讷。
为让运动员离开舒适区,徐竞做过多种尝试,模拟采访、提前写好发言稿,效果都不理想。于是,他开始刻意收集日常聊天中运动员提到的故事,针对性地给出建议,例如,足球运动员王楚曾向他提及一则教练的旧话,“成为男人的标志是生活上要对得起家人朋友、事业上对得起同事,若尚有余力,可以为不相识的陌生人出一份力。”在王楚为和希望小学学生互动发言焦虑时,这则旧话成了他分享独自赴海外踢球,改变命运故事的开头,“让他们说自己的训练和生活比较容易进入讲述状态,对很多运动员来说,他们缺的就是一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