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冬奥北京坚定兑现承诺(3)
在北京赛区的12个场馆(含训练场馆)中有11个场馆为2008年奥运场馆,经过改扩建旧貌换了新颜。唯一的新建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也是把2008年奥运会的两个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拆除后进行建设的。从“鸟巢”(冬奥会开闭幕式)到“五棵松”,从首都体育馆到国家体育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放异彩的场馆,如今升级为“双奥场馆”,而且都具备冬夏项目场地双向转换能力,这也为它们平添了巨大魅力。
而新建成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速滑馆,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它的冰面是真正的全冰面,1.2万平方米的冰面没有任何缝隙,非常不容易。今年1月22日,它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成功,速滑前世界冠军、“冰丝带”运行团队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王北星第一个试滑,500米滑出55秒99的成绩。她说:“这是我在2014年退役后,滑出的最快速度。”这也让“冰丝带”的冰面,距离冬奥史上“最快的冰”的目标更加接近了。
其实,“冰丝带”只是冬奥场馆富有高科技含量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经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反复沟通,已决定在国家速滑馆等四个冰上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方式制冰,这是奥运史上的首创。在顺利实施之后,其碳排放趋近于零,相当于减少近3900辆汽车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而这正是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的重要体现。
3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北京冬奥会北京市竞赛场馆全部具备测试比赛条件,首次全面完成制冰、造雪工作。
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国家越野滑雪中心,都拥有冬奥历史上最具挑战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场馆建设难度极大,但绿色环保仍是“底色”,青山绿水成了这两个赛区的最大地标。
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表示,“可持续发展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目标。北京冬奥会不仅要建设出举办比赛所用的场馆,还要让这些场馆成为方便群众游览、健身、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让老百姓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
其实,每座场馆都拥有一张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比如水立方就是世界首座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冬奥会后可实现春夏秋三季开展大众水上运动,冬季开展冰上运动;国家速滑馆,1.2万平方米冰面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滑、花滑、冰壶等运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今后可以作为运动员的训练基地,也会成为服务大众的冰雪休闲度假胜地。
让奥运会适应城市,而不是让城市适应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将为变革中的奥林匹克提供“中国方案”。
(责编:胡雪蓉、杨磊)